【资料图】
莫让“校园贷” 成“校园害”
□ 戴先任
据中消协网站3月30日消息,中国消费者协会、共青团中央消费警示:树立健康消费观 远离不良“校园贷”。(3月30日中国新闻网)
近年来,国家加大对不良“校园贷”的打击力度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但在一些地方,不良“校园贷”禁而不绝,让不少学生深陷其中,深受其害。比如为了逃避打击,一些不法分子采取更隐蔽的营销手段,继续向大学生兜售不良“校园贷”。不良“校园贷”披上“美容贷”“培训贷”“毕业贷”“刷单贷”“多头贷”“高利贷”“套路贷”“裸条贷”等“马甲”,让防范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受骗,“校园贷”成了“校园害”,贻害不浅,难以根绝。
“校园贷”诈骗难以根绝,一方面在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,防范意识薄弱。另一方面,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管反应较慢,给不良“校园贷”滋长的机会。整治违法违规“校园贷”,就要魔高一尺,道高一丈。一方面,监管部门的治理需前置,如加大对各类网贷平台的整治力度,铲除违法违规“校园贷”滋生的土壤。另一方面,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金融教育、素质教育,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,学会保护自身权益等。堵住违法违规“校园贷”的偏门,还应为大学生打开正规“校园贷”的大门,满足大学生合理的借贷需求,为大学生提供安全放心、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。
总之,不能让不良“校园贷”成校园顽疾,各方应形成合力,才能维护好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,帮助大学生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。



















